学会动态News

学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第四届IEEE智能控制、测量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在杭举办

发布时间:2022-07-13 点击次数:407次

  

测量与检测涉及国计民生。从航天航空、核能等大科学装置,到生态环境治理,再到衣食住行,多个领域都与检测控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袭来,以5G、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学科研究方向,更影响着检测与测量、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

7月8-10日,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IEEE智能控制、测量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EEE-ICMSP 2022)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得到信息处理和自动化领域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受邀参与会议,并带来精彩报告。会议历时3天,设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主要以提供技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科研究思路、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围绕“测控技术与智能仪器”“智能控制与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油气井”“智能油田”“无损检测”“智慧水利”等研究领域开展研讨交流,促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控制、测量与信号处理领域的科技进步。

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观林代表主办单位对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陈观林副主席向各位嘉宾介绍了杭州的人文历史和科技发展情况,介绍了杭州市科协以院士站、专家站、国家级学会杭州服务站、学会科技服务站、海智基地工作站、学会协同创新服务基地等“五站一基地”常态化载体,持续开展“千名专家进千企”活动,同声唱好科创歌,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的一些创新和实践。陈观林副主席指出,杭州正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全市上下正在“以世界一流标准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大都市,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人才高地”,紧抓机遇、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在推进“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为大会主要承办方之一,杭州市仪器仪表学会也在积极为行业发展做贡献,学会会员覆盖杭州地区仪器仪表自动化领域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已形成3+1工作平台(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杭州会员服务分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杭州工作站、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联合申报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杭州科普基地、杭州市科协科技志愿服务队);为推进产学研合作、聚合校企专家创新互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科普活动;为仪器仪表企业解决难题、组织专家“问诊把脉”;为政府决策科学准确、提供行业咨询和调研服务。

学术会议期间,代表踊跃发言,研讨气氛热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校长陈光亭、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张荣军、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龚斌磊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军威、中国计量大学教授李青、宁波大学教授周骏、中北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薛晨阳、浙江理工大学流体传输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主任朱祖超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仁福等分别作主会场报告。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教授王子栋(欧洲科学院院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李珊珊(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中油国研智能控制研究所所长杨双业、西安绿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军松、浙江正泰中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智慧水务总监沈世侨等5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针对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应用、智能测量与信号处理、智能制造与传感技术三大研究领域在分会场上进行了专题交流。

曹军威以《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为题,为会议作开场报告。他以“双碳”目标引出能源互联网概念,着重介绍了区域能源互联网,从关键技术与高级应用、示范工程与价值实现四个层面阐述能源互联网,他说道,国家战略发展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契机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曹军威还带来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其团队设计了一种能量路由器,原理与网络路由器设计类似,可实现能量“即插即用”,实现能量的实时分发、管理、交易等过程。曹军威研究员表示,能源互联网应注重示范工程和价值实现,示范工程应以需求牵引、价值驱动、用户中心,价值实现可借鉴互联网平台效应和双碳相关增值服务。

李青作《岩土环境安全监测传感技术》主题报告。针对现在岩土环境安全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李青教授指出,如何在灾变发生前获取信息是重中之重。李青团队研究了以集成式传感器串为关键的地下位移的三位测量传感技术,螺旋平行传输线式传感器为核心的土体分布大变形测量传感技术,以及土体抗剪强度实时测量传感技术,并为大家介绍了三种技术的特点和具体场景应用,最后简单介绍了三种技术集成的综合监测传感系统。

周骏作题为《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SERS特性的生物光学检测》的报告,其团队通过优化设计贵金属纳米结构,开展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发现分子/金属-半导体杂化体系的SERS信号随时间呈指数变化的不可逆积累现象,阐明其物理机制,建立了光致电荷转移与电磁局域场协同增强SERS效应的基础理论,为基于该体系SERS效应的分子指纹谱识别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骏团队基于贵金属及贵金属/半导体复合纳米体系的SERS特性,创新发展了的三明治型生物检测方法和光催化增强的可循环定量检测方法,实现了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等复杂生化分子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薛晨阳为观众来带来了《极端环境传感技术与应用》的报告。针对深海、深空等极端环境中,高温高压条件对传感技术的挑战,薛晨阳教授介绍了该团队面向海洋领域的矢量水听器、湍流传感器、温盐深传感器等一系列MEMS海洋传感技术,以及海洋观测仪器的研究情况。另外,他还介绍了面向航天领域的高温燃烧场测试技术研究情况。

朱祖超带来了题为《流程离心泵流体激振抑制与融合设计技术》的报告。报告包括研究背景、全流场非定常流动与流动动力设计、流体激振及振动噪声抑制、运行可靠性与结构设计、融合设计技术及应用五个方面。朱祖超教授介绍了以石油化工流程离心泵为对象,基于实际介质的内部复杂流动全流场全尺度计算、流体激励力分析和基于全流场非定常流体激励转子振动特性计算分析和抑制技术;基于流体动力、转子系统和整体结构的融合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保证流程离心泵具有优越的流体动力性能、低振动和长周期运行可靠性。

杨仁福以《里德堡原子天线的电磁场宽频带精密测量》为题作报告。杨仁福研究员从基于常数和原子钟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里德堡原子电磁场宽频精密测量研究两个方面出发,重点介绍了在非共振区域,通过原子能级的AC Stark效应,可以实现较强电场的连续测量。

杨仁福团队研究了66S1/2、66D5/2、76D3/2里德堡态的宽频电磁波响应特性。发现在近共振条件下,原子与电磁场通过电偶极共振跃迁耦合,光谱信号较强,系统的测量灵敏度为-110±2dBm/Hz,线性动态范围40dB;在失谐条件下,原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主要是AC Stark频移,光谱信号较弱。

杨仁福总结时提到,原子钟促进了国际计量单位制的变革,其以时间频率单位为基础,以基本物理常数为中介,实现基本单位或导出单位的复现。

  • 合作单位
  • 友情链接
;